漢字是多種方言的共同書寫體系,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(jié)。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準讀音,普通話的音節(jié)由一個聲母、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,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(jié)。由于漢字數目龐大,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;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,稱為多音字。這一情況在各種漢語中是普遍存在的。
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,但并非沒有表音成分,最常見的是人名、地名,其次就是外來詞的音譯,比如沙發(fā)。此外,還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詞,如一命“嗚呼”、“哈哈”大笑等。但即使如此,還是有一定表意成分,特別是該國國內的人名、地名。而即使是國外的人名、地名,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線,比如“Bush”絕不能音譯成“不死”。
由于漢字本身不表音,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、寫法上雖有變遷,但無法看出發(fā)音的變化。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(fā)音。有學者經研究認為:漢朝之前,一個漢字發(fā)音為兩個音節(jié),次要音節(jié)和主要音節(jié),類似今日的韓、日語。
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“音讀”和“訓讀”之分,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,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(fā)音。
在朝鮮語中則大致為一字一音,沒有訓讀。
除了日本以外,其他漢字使用國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節(jié)的字,如“浬”(海里)、“嗧”(加侖)、“瓩”(千瓦)等。但是在大陸地區(qū)由于官方廢除已基本不使用,臺灣仍在使用,一般人也明了其意?